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

金融科技即將改變你我的生活

學承電腦補習班-忠孝分校

出處 : 數位時代

http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view/id/36664

網際網路深深穿透到各個產業,金融業也無法自外。在網路寬頻建設完備以及金融業流程數位化的基礎之下,金融與科技的結合,除了帶來一波新興的創業機會,也讓傳統金融業開始重新思考金融的未來,究竟能在使用者的生活中扮演哪些角色?
「矽谷就要來吃掉華爾街的午餐!」摩根大通集團(JPMorgan Chase)執行長傑米.戴蒙(Jamie Dimon)在今年4月語出驚人地形容矽谷科技業對華爾街金融圈帶來的影響。「金融科技」(Financial Technology),這個近幾個月才開始在台灣媒體上出現的詞,在國外早已把金融業翻轉得天翻地覆。
金融科技的概念其實並不複雜,只要是金融業的服務流程,透過網路和軟體的功能而驅動新的服務內容和方式,就是金融科技。然而網路和軟體能做的事,不只是將原本銀行的各項功能數位化,也能將其他應用帶進金融業的範疇,發展出新形態的金融服務和商品。
存錢、理財、支付、繳費、貸款等,過去必須跑銀行、找理專、跑繳費單位的苦差事,未來只要在行動裝置上操作,不用透過銀行,就能完成大部分的金融業務,甚至衍生出群眾募資、P2P貸款等功能。例如阿里巴巴集團支付寶衍生出來的餘額寶,推出後立刻成為全球前10大共同基金;騰訊微信的發紅包,也顛覆過去人與人之間的金錢來往行為。
台新金控今年發表了一份「數位行為大調查」指出,在台灣透過網路銀行進行轉帳、繳費等交易量的年成長率達130%,顯示大眾對於數位金融服務接受度日益提升。

新創投資熱點

根據埃森哲管理諮詢公司(Accenture)的報告,2014年全球在金融科技的投資總額有122.1億美元,相較2013年增加201%。整體新創產業投資總額比前一年增加63%,可以看出金融科技絕對是新創產業的熱點。
然而金融業轉型的腳步,還是比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。在美國,許多矽谷科技公司看到使用者需求,等不及尋求金融業的合作,就跳下來創業。這些金融科技新創在矽谷擁有充沛的創業資源,很快就能找到募資來源。
美國早在1998年就由PayPal掀起跨境第三方支付革命。2010年Square首創手機信用卡刷卡機,讓無法布建刷卡機的小攤販也能使用信用卡支付系統。現在美國的金融科技新創不只做基礎的支付,也做理財、小額貸款、金融犯罪預防等。
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是全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的金融中心,也擁有蓬勃的新創產業,金融業和金融科技業的關係較緊密。近年美國的銀行也開始大舉向科技業挖人,摩根大通就在2014年找進許多科技業的人才,希望打造App,和其他金融科技對手競爭。
金融環境的健全度是金融科技能否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。英國Z/Yen Group全球商業顧問公司於2015年3月發表的第17版全球金融中心指數(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17, 簡稱GFCI 17)中,第1和第2名就是三大金融聚落之中的紐約和倫敦,而香港和新加坡則已經連年排名全球第3和第4名,也讓這兩個地方的金融科技發展備受矚目。
GFCI 17中排第5的日本東京,雖然擁有健全的金融體系,但受到法規的影響,金融科技發展較緩慢。另外,雖然加拿大多倫多在排名全球11,但2015年2月,PayPal和加拿大創投MaRS合作,設立新的金融科技中心。其他值得關注的還有南半球金融重鎮澳洲雪梨,以及新創盛行的以色列台拉維夫。
對目前的技術發展來說,創新的金融科技是可能發生的事。但為什麼在台灣,金融科技卻集中在支付上,其他的應用如此少見?
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所所長詹婷怡表示,一個原因是台灣的網路產業相對薄弱,網路產業對生活各方面的穿透力不強,要再衍生應用到金融科技上就更困難。

開放、共享、協作是關鍵

根據2014年《經濟學人》的統計,台灣最大的網路公司是市值近10億美元的PChome Online,再來就是近5億美元的KKBOX和數字科技,網路公司的規模在全球國家僅排名31。但在金融科技發展較好的國家,通常都有很強的網路產業,像是美國有Google、亞馬遜、Facebook,中國有百度、阿里巴巴和騰訊,網路對生活的穿透力就極強。
另一個原因是,台灣的金融環境開放性不足。詹婷怡分析,發展金融科技必須滿足三個條件:一、網路基礎建設和技術必須到位,4G行動網路的布建和頻寬增加,以及無線傳輸技術,都讓金融行動化成為可能;二、法規的開放性會影響應用的發展;三、金融業者的態度,能不能理解和金融科技業的關係不是競爭,而是彼此相輔相成。
在台灣,隨著4G行動網路的普及,網路基礎設備已臻成熟,不少國內電商、代收付服務業者也積極研發新的支付技術。然而台灣過去的金融法規較嚴謹,即使近年來相關法規略有放寬,2015年5月立法院也三讀通過電子支付專法,但對於業者的管制還是偏向嚴格,例如電子支付業者必須要擁有5億元台幣的資本額,明顯不利於新創的金融科技業者。
台灣的創投環境尚未完全健全,金融科技新創不太可能像矽谷公司一樣順利得到大量且多輪的募資,一舉推出破壞性創新的產品。跟金融業合作,和金融業者分屬上下游關係,反而是比較適合的選擇。比如餐廳POS(Point of Sale)App業者iCHEF與中國信託合作,由中國信託提供刷卡機,結合iCHEF POS系統,解決傳統POS和刷卡機通訊建置成本高的問題。
今年6月,金管會也宣布開放金融業者投資金融科技業,最高能100%持股。雖然細節要到8月才確定,但對台灣金融業和金融科技業者的關係,外界期待可以帶來正向的改變。
未來台灣的金融業會如何應用金融科技的發展,往Bank 3.0數位銀行布局,或是台灣的金融科技業者會如何與金融業合作,監管機關對法規放寬的想法,將決定下一步的走向。

全球5大金融科技聚落

矽谷:全球第一大聚落
雖然紐約和倫敦爆發性十足,但矽谷還是穩坐全球金融科技第一大聚落的寶座。根據埃森哲管理諮詢公司(Accenture)的報告,光是在2013年,金融科技業就有32%的融資以及20%的交易發生在矽谷,也獲得總額超過9.5億美元的創投資金。到了2014年,矽谷的金融科技業得到超過20億美元的資金。
在美國《風險資本期刊》(Venture Capital Journal)中,矽谷的金融科技公司Xignite執行長杜柏(Stephane Dubois)分析,在矽谷發展的金融科技新創,因為來自科技業背景,對金融業的傳統沒有耐性,發展出的技術多半會取代金融業的服務和流程,也更依賴創投資金。
紐約:擁有雄厚金融底子
紐約華爾街是美國金融科技業發展和成長最快速的地區。成熟的金融產業帶來大量的客戶和資金,漸趨成熟的開源軟體和「軟體即服務」(SaaS)環境也讓新創的成本大幅降低。更有針對金融科技業而生的加速器和育成中心。
杜柏也分析,來自紐約「矽巷」(Silicon Alley,泛指在紐約的新創社群)的金融科技業者,過去通常有金融業背景,了解金融業的作業流程和風險管控,推出的產品以改良金融業原有的流程和服務為主,也更願意和傳統金融業者合作。然而金融科技業者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,才能配合金融業曠日廢時的改革過程。
倫敦:政府積極鼓勵
倫敦是全歐洲最大的金融科技聚落,2008∼到2013年,英國和愛爾蘭(以倫敦為核心)就占據了全歐洲金融科技52 %的交易額。雖然和矽谷、紐約相比只占一小塊,但成長驚人。倫敦除了本身擁有的金融環境和客戶,政府對金融科技業態度鼓勵,更擁有許多加速器和育成中心。
然而整體而言,倫敦的金融科技圈和市場尚未完全成熟。加上是新的領域,投入的公司普遍缺乏創業經驗,在2010∼2011年,有14%的金融科技新創無法撐過一年。另外,雖然獲得第一輪融資的倫敦金融科技業者不少,但能持續到多輪融資的業者不多。加上英國資本市場的熱度不若美國,因此新創公司到其他地方可以得到更高的估值,所以通常會選擇被併購,而非上市和發展成跨國企業。
香港:發揮地緣優勢
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「國際化」和「中國市場」雙重優勢的金融中心。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國銀行中,就有70家在香港設有據點,網路的基礎建設也極佳。近來香港政府也意識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,在2015年宣布帶頭成立金融科技督導小組,研擬更多優惠金融科技發展的方式,吸引金融科技公司進駐香港。埃森哲管理諮詢公司也在2014年和香港數碼港合作,推動「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」(Fintech Innovation Lab)亞太區計畫。
新加坡:國際化程度高
新加坡國際化的條件和香港類似,但擁有整個東南亞的市場做腹地。新加坡政府更有扶植新創的完善計畫,除了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為扶植新興企業而成立的SPRING Singapore,還有新加坡資通信發展管理局iDA。新加坡的金融界也常舉辦金融科技活動,讓新加坡的金融科技新創氣氛越來越濃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最新公告

學員作品

分校相簿